研究规划项目

2015年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评选工作

发布日期:2016-03-03
  2015年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评选工作完成

  2015年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关键性的一年。由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中国低碳年鉴》编委会、中国经济导报、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主办的“2015年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评选活动日前揭晓。来自政府部门的代表、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共同参与了评选。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评选出“2015年度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十大新闻”如下:

  一、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提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事件:10月28~29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绿色发展战略植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中,绘制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宏伟蓝图。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主动控制碳排放,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支持优化开发区域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加强水生态保护。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二、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气候变化进程发挥重要政治推动力,中国代表团为推动达成巴黎协定作出突出贡献

  事件: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在巴黎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中方对协定的原则看法,为巴黎协定谈判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指导和推动力。为推进巴黎大会顺利进行,2015年9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共同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标志着多边气候外交的新时代和两国双边关系的新支柱,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国际舆论评价为“里程碑式”引领全球环保合作的典范。2015年11月3日,中法发表两国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

  在巴黎大会上,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本着负责任、合作精神和建设性态度参与谈判,为促成巴黎大会达成全面、均衡、有约束力的,也是适用于所有各方的巴黎协定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巴黎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举办了巴黎大会“中国角”系列活动,广泛宣传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成就,引起广泛关注。

  三、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宣示中国到2030年的行动目标和重大举措

  事件:6月30日,正在法国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布,中国于当天向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国家自主贡献》文件。

  文件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中国提出的国家自主贡献,是中国为实现公约目标所做出的最大努力。《国家自主贡献》总结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成效,提出了中国确定的到2020年和2030年行动目标、实现目标的政策和措施与关于2015年巴黎协议谈判的立场。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向世界宣示: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中国将在已采取行动的基础上,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能源体系、产业体系、建筑交通、森林碳汇、生活方式、适应能力、低碳发展模式、科技支撑、资金政策支持、碳交易市场、统计核算体系、社会参与、国际合作等15个方面持续不断地做出努力。

  四、我国“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和碳强度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明显提高,减缓气候变化成效显著,应对气候事件能力进一步增强

  事件:在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2%。

  “十二五”期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分别增长1.4倍、2.6倍、4倍和168倍,带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了2.6个百分点。核电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CAP1400三代核电技术和具有四代安全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研发成功。大型水电筑坝和80万千瓦水轮机组设计制造世界领先。全国人均用能、人均用电分别提高了15.7%、29%,居民用气人口增长了1.8倍。“十二五”期间,全国完成人工造林2960万公顷、森林抚育3880万公顷。目前,我国森林总面积已恢复到2.08亿公顷,森林蓄积总量15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据初步核算,我国“十二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0%左右,预计将超额完成规划目标。

  “十二五”是我国水利投资规模最大、建设进度最快、改革力度最强、综合效益最好、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有效应对了局部严重洪涝干旱灾害以及频繁登陆的强台风袭击,灾害损失大幅降低,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2015年水旱灾害死亡人数、受灾人口、受灾面积、倒塌房屋分别减少74%、46%、44%和86%。

  五、国家强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呈爆发式增长

  事件:2015年,国家强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强国建设,全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爆发式增长,产量达34万辆,销售33.1万辆,分别同比大幅增长4.3倍和4.4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上升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高度,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2015年,国家、地方政府出台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等支持政策。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不断发展,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绿色低碳出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和小排量汽车发展措施。9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10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推进工作座谈会召开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

  六、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加快推进,为2017年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事件:2015年,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成效显著,全年配额成交量为3263.9万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8.36亿元,较2014年同比分别增长112%和51%。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2000多个企事业单位被纳入7个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以来累计配额成交量4978.7万吨二氧化碳,成交额14.1亿元。

  截至2015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均发布了地方碳交易管理办法,加大对履约的监督和执法力度,2015年履约率达到98%左右。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将于2017年启动。

  七、我国高铁节能减排效应显著提升,第三代轨道交通牵引技术系统投入运行

  事件:到2015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高速铁路的能耗大大低于小汽车和飞机,高速铁路每千人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到飞机的四分之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优化了铁路能耗结构,减少了对燃油的消耗,同时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了能源,极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显著提升了铁路行业的减排效应。

  5月16日,由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耗资1亿元、历时11年自主研制的第三代轨道交通牵引技术,即永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在长沙地铁1号线投入运行,成为中国高铁“节能”利器,成为继德、日、法等国之后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铁永磁牵引系统技术的国家之一。该磁同步电机牵引系统比目前主流的异步电机功率提高60%,电机损耗降低70%,节能15%,尾气排放减少50%。

  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蓝光LED技术的国家,为节约照明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出了一条新路

  事件:南昌大学“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向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颁奖。

  硅衬底技术、碳化硅衬底技术、蓝宝石衬底技术并列LED三大技术路线,蓝宝石衬底技术获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硅是最具前途的生长氮化镓蓝光LED的衬底材料,世界各国科学家历经40余年的科研攻关,都未攻克在硅衬底上制备高光效LED芯片关键技术。以江风益教授领队的科研团队历经19年的科研攻关,在LED照明技术上成功研发出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实现了大功率LED芯片的规模化量产,硅衬底LED寿命超过6万小时,成本最低。南昌大学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的诞生,打破了日本蓝宝石衬底、美国碳化硅衬底长期垄断国际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国家,为节约照明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走出了一条“硅基发光、中国创造”的新路。

  九、厄尔尼诺走强致使全国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北方连遭大范围雾霾,京津冀联防联控全力治理大气污染

  事件:受厄尔尼诺现象走强影响,2015年全国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与2007年并列历史第一,致使极端事件频发:新疆高温破历史极值;北方阶段性干旱;南方出现18次暴雨过程,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大中城市频看“海”;江南出现罕见冬汛;“彩虹”登陆广东多个“龙卷风”随行少见;“苏迪罗”两次肆虐东南沿海损失巨大;北方阶段性干旱突出。

  冬季,全国北方连遭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北京、天津、河北、沈阳、长春等地相继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辽宁省沈阳、营口、鞍山11个城市达到重度污染以上。沈阳市遭遇六级严重雾霾污染,局地雾霾指数一度突破1400(微克/立方米)。北京两次启动空气雾霾重污染红色预警。12月21日,长春市被彻底淹没在雾霾之中。12月23日,天津和河南首次启动红色应急预警。12月,《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京津冀三地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计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40%左右。

  十、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

  事件:2015年,从政府到企业、从媒体到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2015年“全国低碳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举办了“2015应对气候变化展览”、低碳论坛等一系列活动。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教育部、中国气象局等部门及各地方纷纷举办公交出行宣传周、中国城市无车日、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气候变化与健康宣传教育等活动。企业加大低绿色低碳宣传,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要新闻媒体对中国参加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中美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国提交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全国低碳日”等重大事件与活动进行了全方位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民间组织开展了“应对气候变化·记录中国”科学考察、“低碳中国行2015”、“地球一小时”等活动。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了解和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讨论,广泛参加多种形式的气候变化教育培训等活动,自觉选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